为首的一员大将,正是踏白军的统制官董先。
托钱彩老先生的福,董先在后世中的名气远远不及张宪、牛皋、杨再兴等人,但这并不代表着董先在战场上的能力比他们几位弱。
七年前,董先曾经单人匹马独守无名大桥,硬是拦住了大齐李成的十万大军;仅仅二十几天前,在第二次的颖昌之战中,董先也曾经轻易地击败了完颜兀术所亲自策划的偷袭。
而此时此刻,董贤和他所带领的三千骑岳家踏白军,就摇身一变,成了压垮他完颜兀术的最后一根稻草。
完颜兀术也有他的预备队伍,只不过,在岳云的连番冲击之下,不断地添油注兵,增加损失的兵马。
这种做法。虽然扛住了岳云和他那八百骑背嵬军的多番冲杀,但付出的代价是,把自己的预备队给消耗殆尽。
同样是冲阵,相比起岳云他们的浴血奋战。董先和他的弟兄们就轻松多了。
三千骑踏白军所到之处。非死即伤,根本没有一合之敌。
蓄力已久的打筋疲力尽的。这已经不能算是打仗的了;准确地说,他们是来欺负人的,或者是来收割人命的。
董先和他的兄弟们风驰电掣,一枪一个准。不但把金兵打得人仰马翻,还有空闲功夫来说几句怪话,吹吹口哨。
这种情况,让八百骑背嵬军们心里直骂娘。
被岳云、王贵耗尽了战力的金兵们再也没法支撑下去,军心轰然崩溃。
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金兵象潮水一样向北方败逃。
对于金兵的溃退,岳家军只是象征性地追击了一下。再也没法做出别的反应。
颖昌城太重要了,容不得半点的失误。
当然,用兵稳妥向来是王贵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
付出越大。收获也就越大。
这一场三个多时辰的恶战,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方才知道收获之丰厚。
杀死夏金吾和粘罕孛堇两位万户长,杀死五个千户,活捉到松寿、都提点、张来孙、阿黎不等上将七十八人,杀伤敌军过半,夺得战马、金鼓、旗、兵器、盔甲和各种粮草辎重无数,等等
金军不但死伤惨重,就连他们一直引以为傲的拐子马,也在此战中损失殆尽,事后完颜兀术为此大声恸哭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可见金军的折损有多么的严重。
这还只是表面上的收获,而其他方面的收获更大。
首先,岳家军彻底摧毁了金兵的士气,把岳家军无可匹敌的形象长久地植根在金兵的记忆里。
此役过后,在金兵的营地里开始流传一句话: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第二,尽管两河地区已被金兵占领了十余年,但是汉人所组织的反抗斗争却从未停息过。岳家军大破金兵的消息传出之后,海内震动,河东、河北、陕西、京东等地抗金义军一时间风起云涌,总数达四十余万,皆奉岳家军旗号,到处袭击金军,攻城陷地,使金国陷入极大的困境。
对于这种情况,在《鄂王行实编年》卷五中的记载是:“虏所置守、令熟视,莫敢谁何,自燕以南,号令不复行。”
好一句“号令不复行”。
政令不通,也就意味着,金国在燕山以南的统治已经遭到根本性的动摇。
第三,金兵连场失败,大量兵力的折损是必然的,而完颜兀术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居然是再也无法招募新人入伍。
金兵以前的做法是,用重金和粮饷作为诱饵,招募包括汉族在内的各个民族加入金兵的行列,这就叫做“签军”。
先签名画押同意入伍,马上就能够拿到一笔粮饷回家。这种做法,河南这种兵荒马乱的地方,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
金兵的这种做法,在几百年后清末的东南沿海地区重新出现,只不过在那时不叫“签军”,而是换了一个名字,叫“卖猪崽”。
当时卖猪崽的大多是广东人和福建人,其中又以广东省的台山人最为有名。
大量的台山人以“卖猪崽”的形式被卖到了美国去,后来这些台山人聚居在三藩市,还把三藩市起了个很中国化的名字---旧金山。
这些台山人老了,带着血汗钱回国,被尊称为“金山阿伯”。
颖昌之战后,完颜兀术突然发现,再也无法象以前一样,用多些金钱和粮食就能够招募到各族人民。
《鄂王行实编年》卷五中有这样的记载:“兀术以败,故复签军,以抗先臣,河北诸郡无一人从者”。
完颜宗弼派人去河北签军,竟没有签得一人,使他不得不叹道:“起兵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屡见挫衄!”
。
ps:
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月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