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大秦帝国风云 > 平阳之谜

平阳之谜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平阳”顾名思义:“平”是指土地平整,“阳”是指在河水北面或山脉南麓或向阳的缓坡上(山南水北谓之阳)。例如如此说来,符合这种条件的地方,数不胜数!

秦国都城又在渭河北部,又在群山之南,所以叫做咸阳。“咸阳”就是“都是阳”的意思。所以,后人有人说秦国都城“全阳”,太强了,所以秦国灭六国。但阴阳不平衡,咸阳北部群山高度也不如南部的秦岭高,靠山不牢固,统一后若是搬迁到一个全阴的地方,即渭河以南或者搬迁到一个名字叫“阴盛”的地方就好了!

这当然是笑谈!不过实际情况是,秦国也确实把大量的工程项目和殿宇建设到了渭河以南,包括信宫、上林苑、华阳宫、甚至六国城、阿房宫等等,是不是获得了高人指点就不知道了!

渭水南部的咸阳新城也重点开发了,秦国却照样早早灭亡了,“这些风水”也没有起到作用。难道咸阳的名字也要改了,叫做“咸阴”为好?--无稽之谈!

古代也有重名的地方,例如“河间”顾名思义,一定是指在两河之间,但是指那两条河呢?

据考证,秦、汉时,所谓河间通外大道就有七八条,但说是走河间路,非走错了不可。“平阳”之地是不是也如此呢?

这个《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

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分析:

秦始皇在第一次趁燕赵交战、出兵攻打赵国的时候,很可能采取了两手策略。南路秦军威胁赵国邯郸,吸引赵**队向南调动、脱离北方与燕国交兵的战场。而北路秦军很可能是从太原出发,通过井陉关、跨越太行山攻入了今日河北境内。但秦军一定不会有大的发展,因为入关后,向北不远就是燕赵的阳城(河北唐县)战场。既然秦国对外宣称是“仗义出兵”救燕国,就不能抢夺燕国的地盘吧?!不过,赵国的地盘一定是抢了一些,设立了几个关外的据点,而其中不包括“平阳”这个难啃的骨头。

当时,秦军很可能是试图控制太行山东麓的井陉、行唐、曲阳、灵寿、唐县、阜平一带,以巩固太行山西面的晋地,然后向东发展,横扫赵国防守空虚的北方,即再经今日衡水、河间地域,东至今日山东德州附近的武城。秦军不一定逢城必拔,目的还是在于骚扰赵国北方,进一步切断燕赵的联系,并企图吸引南方的赵国邯郸守军出援。

那么,这个平阳很可能就在今日河北境内,距离太行山通道不远处!

若果真如此,赵将扈辄失败的地方,很可能就限定在滹沱河或再向北远一些的唐河以北,一处可以称作“平阳”的地方。

翻看地图,这个“平阳”应当就在太行山东麓的井陉、行唐、曲阳、灵寿、唐县、阜平、易县、顺平一带地区。

据《河北省县名考原》云:“阜平县境内多山,治所适当平坦,县或以此名”,阜为“兴旺昌盛”之意。夏商时代,阜平属冀州地域。周朝时,隶属并州。春秋时为鲜虞国之地,战国时系原中山国的地方。那时候,附近还有阳城以及后来设置的曲阳。

而河北顺平县,古代称完县。直到大约七八年前,完县才因为名字不好,严重影响外来投资的兴趣,于是拼死拼活缠着国家地名委员会,最终获批改名为“顺平”县,立马经济大翻身。看来,名字也很重要呦(呵呵)!

这个完县,是不是就是当年赵将扈辄全军败亡的不祥之地呢?二千多年才改了个名字,其官民直到如今才感觉不爽、提出来改名的吗?历史上更名的地方多了,为什么历代的上级部门偏偏不批准完县改名呢?莫非是它名副其实?其中的隐情,值得思考。

另一个佐证是河北完县古称蒲阳,平阳是不是蒲阳的音误?

查阅完县历史沿革,这里还是尧的出生地,战国时该地区存在曲逆县、蒲阳县,秦国统一六国设立郡县的时候,蒲阳这个名字突然消失了,只剩下一个曲逆县。我们猜想,很可能是平阳(蒲阳)已被废弃或并入了曲逆县域,原因可能是战争的破坏。

汉代王莽篡位当皇帝,忌讳“曲逆”,取其反意,将曲逆县改为顺平县,这是顺平县开始的由来。东汉又恢复原名。《水经注》载:“汉章帝巡行北岳,以曲逆名不善,以山水之名改为蒲阴(水之南曰阴,之北曰阳,县城在蒲水(今顺平县蒲阳河)之南,)”。

“平阳”是不是今日河北阜平或顺平县?希望能抛砖引玉,解开谜团。

此文一出,作者也希望山西、河北不要彼此发生争斗。争啥不好?又不是为了获得“皇家龙脉或李白、赵云故里或国酒诞生之地”的名分,那样也许还值得一斗。一个败军屠戮之地,争来何用?再说了,山西已经有了一个类似的“长平”。

书写到这里暂停,抱怨两句司马迁,然后呼朋引伴喝酒去!</dd>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