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发展,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民国时报》头条标题,评论中有这么一句:有着最长陆地边界的中苏两国能否迎来和平发展的契机,将是未来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
“红色政权在其领导人更迭之际,迎来了中国政府的代表团,这一特殊的事件是否意味着更深层次的政治意义?”《华盛顿邮报》。
“中国政府对红色政权的妥协,昭示着协约国对红色政权的围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自1918年以来,西方国家的努力化作泡影,迫于自身战略安全和国家发展需要的中国,在西方国家无能为力的前提下,做出了妥协的决定,不能不说这是一件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个让人深感无奈的事实。”路透社报道。
“与苏联妥协,这是民国以来政府外交政策最重点的错误,我党决不认。红色政权从没有放弃过向世界输出**,今天的妥协,意味着未来民国被赤华的开端。”《民立报》。
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丘吉尔曾说:俄国人民掉进泥潭苦苦挣扎,对于他们来说最坏的事情莫过于列宁的诞生,而第二坏的事情则是他的死亡。
列宁的死因,有一种偏门的说法是因为梅毒,好吧,这个说法可以当做一种参考,即便是真的,也无碍于列宁作为一个时代对世界影响巨大的人物。
列宁死后,托洛斯基写了《列宁论》和《十月的教训》,直言不讳的批评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追随列宁的人。站在托洛斯基的角度看,列宁死后,他应该是当仁不让的最高领导人,实际上他也有这个实力。但是,肆无忌惮的托洛斯基,在打压列宁余党的时候,也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与斯大林快速的苟合,一个反托洛斯基的阵营形成,并且这是一个足够心狠手辣的集团。
中国代表团访苏,在这个节骨眼上,毫无疑问成为了一份沉甸甸的政治筹码,作为前列宁的最铁杆嫡系加米涅夫,一度秘密访华,促成中苏停火。中国代表团的访华,无疑为斯大林为首的集团增添了政治积分。
方剑雄很清楚中苏关系的改善会给斯大林带来什么好处,但这也是方剑雄愿意看见的结果。没有斯大林,就没有大清洗,更没有乌克兰大饥荒。也许,还不会有卡廷惨案。
很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方剑雄不是神仙,既然无法改变,就只能找一个最符合中国利益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即便是注定了将来斯大林会背信弃义翻脸无情,现在也只能这样做。托洛斯基的性格,决定了他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必将是一个失败者。
苏联内部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候,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出现,毫无疑问增加了斯大林集团的威望。当今的苏联被全世界排斥,一直在谋求外部环境缓和的苏联,无法拒绝中国政府抛出的橄榄枝。在苏联党内高层,获悉中国政府的善意后,斯大林等人的气势一下就起来了。用苏联官方的语言来说,这是伟大的列宁同志在其生前为苏联的发展埋下的伏笔,没有列宁同志的坚持,就没有加米涅夫同志的秘密访华,也就没有今天中国代表团的公开访问。这是苏联政府外交事业的一次重大胜利,这一胜利将西方帝国主义打造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西方敌对势力在这一由列宁同志的思想指导下的伟大胜利面前瑟瑟发抖。
3月30日,一架运一型飞机缓缓降落在莫斯科机场,中国代表团团长,内阁中立顾维钧率先走出飞机,苏联政府给于了最高规格的接待。顾维钧的访苏日程为期一周,先后会见了苏联高层的主要领导人。4月7日,中苏发表联合公报。顾维钧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两个世界上有着最长边界线的邻国,中国和苏联的和平进程推进,将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的影响。中苏就两国关系进行了系列层次的深入探讨,达成一致并提出以下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好吧,五项基本原则就此提前出炉。中苏双方一致声明,在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解除两国军事对立、谈判解决边界争议问题、发展两国经济文化交流。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