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两汉往事 >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五节 筹备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五节 筹备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削藩的诏令勾起了刘濞多年来对朝廷的不满,犹如洪流决堤,一发而不可收拾,他虽然年过六十,仍不辞劳苦,决定干上一票。的确是该动手了,朝廷此举引得天下诸侯不满,不趁此良机折腾一下,就太对不起自己了。既然如此,那就啥话都不用再说了,反吧!

“造反”不是组团旅游,高兴了抬屁股就走,玩累了甩胳膊回来。这是一份难度很大、风险很高的行当,一旦迈出这一步,就别指望再回头。“不成功则成仁”用在这个职业上,再恰当不过了。

从古至今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有很多,真正成功的却没几个,但还是有人前仆后继、乐此不彼地加入进来。说白了,回报率太高。虽然失败了会丧命,甚至全家老小都要陪着走黄泉路;可一旦成功,收益就大了去了——君临天下、唯我独尊。因此,这还是一项颇诱人的工作。

刘濞就是其中一位。

他想造反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其初衷也不仅是为了当皇帝,关键是他和刘恒父子间的私仇。他对朝廷不满,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当然,朝廷对他不放心,也妇孺皆知。双方一直以来都在隐忍和克制,尽量不做出过火的事情,免得刺激对方,发生摩擦。因此,二十年来相安无事。

可现在形势变了。刘启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并且第一批削藩名单中就包括刘濞。他要是不闹出点事来。才是怪事。

有这种认识的也大有人在,楚王刘戊就是其中一位。

刘戊从廷尉大狱出来,头也不回地往吴国跑。我在前边介绍过。朝廷明确规定:无朝廷诏令,藩王不可私自离开封地,更不准互相串门,否则以谋反罪论处。

纵然如此,刘戊还是去找了刘濞。当然,刘戊本人也成为这次“造反”事件的首倡。送走刘戊后,刘濞又先后联络了一同挨处分的赵王刘遂和胶西王刘卬。这四个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当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后。也分头做了些准备。

在几个人中,刘遂的花花肠子最多。当初送走吴国使者后,他很快也派出了自己的使者,目的地——匈奴。这是汉朝历次造反工作的必修课程,没多少新意。然而对刘遂而言。成效还是有的,因为他和军臣单于达成口头协议:待诸侯起事,匈奴急速南下,直逼长安。

有了匈奴人的承诺,刘遂就多了一份把握。可他不曾想过的是:匈奴人只是一群职业强盗而已,风声紧了缩回去,风声过了抢一把,没道理不给好处就听你指派,指望他们去和汉朝火并。还得看自己有多少分量。

当然,对军臣来说,开出这种承诺还是必须的。开一张空头支票。鼓励他们放开闹、尽情闹,待闹的不可开交时,自己再乘虚而入,既减少了工作阻力,又降低了战斗性减员,且收益丰厚。说不定还能搞一次长安自助游。这简直是送上门来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就在刘遂暗自高兴之时。有两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一个是赵国丞相建德,另外一个是赵国内史王悍。

建德兄反对是合情合理的。诸侯丞相通常是朝廷派过来的眼线。刘遂要造反,他自然不会太乐意。

至于内史王悍的反对就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问题了。他认为刘遂此举必败无疑,不反无忧,反是找死。

待俩人讲完,刘遂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地说了句:“知道了”。

建德、王悍暗松了一口气,事情看来还有缓和的余地。事实上,他们太小看刘遂了。

当天晚上,刘遂就很客气地派人过去,请他们吃饭。俩人高高兴兴地去了。刚进屋,身后的大门却缓缓关闭,然后就是一把火……

刘遂准备的有模有样,胶西王刘卬也没闲着。

关于刘卬,刘濞是比较重视的。当初派使者和他达成一致意见后,刘濞还是不放心,为了保险起见,乔装改扮,亲自跑来——和刘卬当面立盟。临走时,刘濞留下一句话:约请诸王起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