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长途颠簸,长安城已在眼前晃动。
一路行来,袁盎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闲过。
这次进京将是和晁错的又一轮较量。刘恒在世是,晁错还只是个小角色,当时自己稍占优势。而刘恒一死,就今非昔比了,晁错是新皇刘启身边的红人,而自己根本没和刘启打过照面,这种身份的变换,让袁盎的心里有些发虚。
但摆在袁盎面前的也没多少可选择的余地,因为一旦晁错先行动手,那自己就等着玩完吧。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
然而,又该如何动手?这是袁盎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这的确是一道难题。
晁错那个人性格不好,惹人讨厌,但是不贪污不受贿,私生活也单调乏味,并且也没有什么罪大恶极的劣行。在一些不疼不痒的事情上做文章,不但扳不倒晁错,还会惹得一身骚。因此,袁盎必须找一件“大事”来说。
可什么是“大事”?这成了又一道难题。
实际上,袁盎心中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削藩。这的确是一件天大的事。袁盎在地方待的时间久了,他清楚那些诸侯王们的实力,他更清楚这个建议所隐藏着的风险。
但思来想去之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晁错第一次提出这个建议的时间是在文帝十三年,也就是贾谊病死的第二年,至今已有十年光景。这十年来,晁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一道奏章,阐述一番“削藩”的必要性。
晁错年年提建议,当然也会年年遭反对,早已闹的不可开交,可刘恒一直态度**,虽没采纳晁错的建议,但对晁错本人却不断提拔,越来越重视。在这个问题上,老皇帝还没拿晁错做反面教材,刘启会凭此找晁错的麻烦?
袁盎最终也放弃了这个念头。
可人已近长安了,总不至于返回去吧?如果回去后,老刘濞一不小心真造起了反,那自己就跟着玩完了。因此,袁盎没有多余的路可选,只好硬着头皮进京了。
管他娘的,死马当活马医吧,既然来了,就和晁错拼了。要是这家伙真的削了藩,天下立马大乱,刘濞也一定会造反,自己也就惨了,于公于私,都得去拼上这一把。
马车终于驶进了长安。
就在袁盎一行人埋头赶路时,丞相申屠嘉的车队迎面而来。
这是一次巧遇,然而正是这此巧遇让袁盎灵机一动,“何不借此人之手……”
没给袁盎留多少暗自琢磨的时间,申屠嘉的马车已经近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