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多,科室新入进一位混合痔病人,护士长张雨香把病历直接交给了科室业务主任吴启鑫。两人简单寒暄几句之后,张雨香转身就要离开,坐在里面靠窗的值班医生龚玥怒冲冲地质问道,“雨香,站住,下午是我值班,为什么把病人给他?”
张雨香三十五六岁,个子不高微胖,短发齐耳,一双大圆眼睛给人一种阴阴的感觉,鸭梨脸,嘴角左侧有一颗明显的黑痣,根本没予理会龚玥的质问,白了她一眼,冷哼一声走出办公室。
龚玥长相精巧,心直口快,声音响亮清脆,得理不饶人。虽没有什么文化,连字写起来都很吃力,但她在治疗痔瘘方面深得母亲真传,在平西肛肠医学界也有小名气。
这家医院是她家老爷子所创,从建院至今她家数位人士为医院的建设、发展和技术传承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变迁,目前龚家传人虽仅剩她一人,当年家族的辉煌依然在心,自豪和优越感依然在她身上体现。
在祖国医学中,对常见的肛肠疾病称为痔瘘。一般包括痔、肛隐窝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肛瘘、肛管直肠脱垂、大肠息肉和息肉病,肛裂、肛门直肠先天畸形、肛门直肠癌和肛门皮肤病等病症。
数千年来,祖国医学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通过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长期反复认识,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专门学科。
“痔”字,早在夏商时期(公元前1-11世纪)甲骨文中即有记载,而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山海经》中最早提出“痔”、“瘘”的病名,从此以后,一直沿用到现在。
龚家先人自清代早期开始从事痔瘘疾病治疗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研制形成不少独具匠心的治疗药物秘方,世代相传,到龚玥的父亲龚万良时以传承了八代。民国时期,战乱纷飞的年代,龚家痔瘘享誉中州大地,先后与数十位**将领和知名人士治疗。日军侵华大扫荡,龚家也未能幸免,其家人被**秘密转移保护,龚玥爷爷龚发祥为保秘方被日军将领小野大佐威逼致死。
解放战争时期,龚家人在山西被共军从**手中解救出来,举家回到平西。
五十年代初期,龚玥的父亲龚万良和母亲周琴积极响应新中国号召,把祖传八代治疗痔瘘的秘方和技术全部贡献给政府,继续担当起传承祖国中医文化的重任。在新生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龚万良和周琴成立了平西市肛肠医院,广为吸纳当地痔瘘专业人士,成为当时全国仅有,与辽宁肛肠医院、京都安贞门肛肠医院并驾齐驱的肛肠专科医院之一。
七十年代中期,医院得到快速发展,医院达到最为鼎盛时期。培养出六位全国知名肛肠科权威专家,她父亲和她堂哥龚明轩均是全国肛肠病专业学会的常务委员。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前来医院就诊,一天手术二三百人。当地人根本没有住院的机会,医院周围大小店住的全是外地来排队等候治疗的患者。
进入八十年代,龚万良老爷子与创院时期技术骨干相继辞世,部分专业人士不满医院领导班子和内部人员受文革余风的影响,内斗内耗严重,纷纷离开医院到市内大医院开设科室或在外地开设诊所自立门户。不少医院看到治疗痔瘘患者成本低,效益高,风险小,纷纷开设痔瘘科,与当年平原地区独一无二相比,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对医院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大,来医院就诊人员与日俱下。到八十代末九十年代初,甚至出现门诊患者日均不到十人的没落局面。九十年代中期,受政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影响,医院所进人员寥寥无几,很多传统技术无法得到有效传承和延续,更谈不上发展。
改革开放大时代的变化,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对社会环境的认识。龚家后人除龚玥和堂哥龚明轩跟随母亲周琴坚持学痔瘘技术,或经商、或教学、或为官,没人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前几年,周琴和龚明轩因年龄和身体原因相继离开医院,多数老同志与龚家及其家人的情结并没有因两人的离开而淡化和忘却,对龚家唯一传人很是尊重。
两年前,符德艺院长为调动医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扩大医院影响,重塑医院辉煌,对医生采取了一系列激励和惩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对医生实行量化考核,凡门诊值班医生收进来一名住院患者,给予奖励二十元,病房医生治疗一名患者奖励三十元,病人名找某个医生治疗给寻诊费五十元。拒收或放走一位入院病人扣发当月全部奖金。医生在院外诊治病人,发现一起记过一次,取消年终奖金。
这个政策在医生之间产生很大的触动,大家一心想多看病人多拿奖金,不再沉默和拒接病人,服务态度也跟着上去,同时业余时间在外兼职的医生也不敢碰触高压线,医院的门诊量和经济收入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