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兴唐 > 第七十五章 报应

第七十五章 报应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结果朝廷财政是增加了,肯定是增加了一部分,然而有许多地方百姓开始有怨言了。这个查还不大好查,当然这样做,火耗也增加了,官员私人腰包也越发比以前鼓了。

对这个李威无可奈何的,毕竟一旦认真处理,会得罪许多官员,在这种政局下,也不是理智的做法。只能等,等他正式掌独大权后再认真处理。

但危害绝对没有西门翀这项提议来得大。

西门翀根本没有想到,一是看着难受,二是怕武则天乘机对他打压,太后想打压他简直太容易了。于是抛出这个话题,用作自保。

但是西门翀还是没想明白,狄仁杰都不想与他谈了,说道:“你去吧。”

大麻烦来了。

而且刘仁轨放到长安,表面上是李治借儿子去了西域,对朝堂重新洗牌,他认为自己还有活力,活力四射到了能遍封五岳的地步。大臣也理解,这对父子种种做派在皇室来说,已经是很克制,换作别的父子,十有**早就火拼起来了。然而狄仁杰敏税的直觉告诉他不是如此,朝廷已做了一些大的改动,刘仁轨是帝党最大的牌面,再打发到长安,皇帝会怎么想?

这种做法很不明智的,但让狄仁杰嗅到一股气息,一股对皇帝很有利的气息,具体的狄仁杰不知,更不知道太上皇的身体状况究竟如何。在这时候无论如何也要保住皇帝不能出现大的意外。于是找到了魏元忠,商议了半天,无奈之下,只好想出一招丢车保帅的愚蠢办法。

第二天武则天就出手了。

但她没有说话,是李治说的,在行宫里将群臣召集,将西门翀的话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然后不满地说道:“若不是西门卿,到今天朕还蒙在谷里。为什么你们没有一个人向朕提出此事?”

李治气愤也是真格的,这中间的猫腻李治会知道一些,但他自幼生长在深宫中,对民间的事了解得还是不够多,因此不知道猫腻有多深。大多数大臣低下了头,他们多从基层一步步爬上来的,或多或少沾了火耗的腥气。

可少数人一起看着西门翀,然后看狄仁杰他们几人,心想,难道你们是傻了不成?

说开了是火耗,西门翀也知道无法根治,可他本来想说出来,一是自保,二是也是认为是唐朝的弊病,能不能有改良的方法。但是不是这回事呢?

想要治理火耗,有可能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官员下水。是弊病,以前朝廷处理的方法一直是做得过意不去了,派人查一查,甚至有可能成为政敌打压敌人的工具。不过这是两败俱伤的玩法,很少有官员去用。正常对做得太过份的官员处理一下,起一个震摄作用,也不过如此。西门翀是提了一个建议,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太子的重要幕僚。

只要话从他嘴里说出来的,难免各个官员产生一些想法,认为皇帝是在打火耗的主意。皇帝也有过类似的事例,比如对吞并田地的不满,并且着手做了一些小动作。

一旦官员产生这样的想法,会有三分之一官员倒戈。这些都是官员,比大户带来的影响更恶劣。不要说地方的官员,就是朝堂的官员,有几个没有沾过火耗的嫌疑?

魏元忠还没有等李治将话说完,立即伏下抢答道:“太上皇,此事由来已久,非是我朝,前面历朝历代皆有。想要处理,牵连甚广,国家正值多事之秋,还是勿动为妙。”

“魏卿,你是耿直闻名,难道国家有这样的弊端,你坐视不管?”李治暴怒道。

对情况他知道的不多,又听了武则天的转述,添油加醋了一番,这可是他的钱帛,有可能一年几百万缗钱就这样流失了,不是流到老百姓的口袋中去了,而是流失到一个个贪官污吏腰包里面。可想他的心情恶劣之极。

狄仁杰只好插嘴道:“太上皇,非是如此。低层官吏薪水微薄,难以养家糊口,所以产生了这些虚耗。以前臣也想过此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若要清查,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

他也是一个要面子的人,为了消除皇帝的负面影响,连水至清则无鱼这样的话都说了出来。继续说道:“而且各地的损耗确实存在,很难说一个子丑寅卯。纵然派出再精明的官吏查账,恐难查清楚。并且一查,各地官员会立即产生不安与动荡。再说,太上皇之所以封禅,是因为告上天,至祥瑞。但国家却是多灾多难,关中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四夷交相入侵叛乱。再生事端,则失去了封禅之妙。”

这句话说得很犀利了,是这样说的,但不能这样听。都什么辰光了,你还封禅,还要想遍封五岳,上梁不正下梁歪,如何让下面官员清廉?

到这时候,西门翀才醒悟过来,自己犯了严重性的错误,也立即说道:“启禀太上皇,这是臣年青,不知事理,因此发表了一些迂阔的议论。还望太上皇恕罪。”

火耗就没有办法治理。连提谏议的人都主动认为是迂阔之言,这件事也就放了下来。但李治依然很生气,一怒之下,毕竟狄仁杰与魏元忠进谏是在和稀泥,失了操守,趁机又将魏元忠贬到幽州做了长史。不但打回原形,并且幽州情况不大美妙,随时会遭到突厥人的入侵。这不亚于是流放。狄仁杰也贬到魏州做了刺史。至于西门翀则成了反反复复的小人,贬到了潮州一个小县做了县令。

这一来,帝党遭到了最沉重的打击。

六大金刚,裴行俭病情加重,刘仁轨去了长安,再去了魏元忠与狄仁杰二人,只剩下朱敬则与李义琰两个硕果。李义琰的才能,大家懂的,朱敬则地位不算太高。

这对后党来说,是一大利好的消息。

然而另一个人却遭到了小小的报应。

北方铁勒看到骨咄录在於都斤山立牙,以为他们势力单薄,组织了三千军队,象骨咄录发起进攻。但他们低估了骨咄录的号召力与扩张速度,骨咄录亲帅两千军队,于独乐河畔与铁勒人激战起来。是役,三千铁勒军队全面溃败,被击毙的战士数不胜数。这次大捷,使北方的铁勒各部重新恢复了对突厥人的恐惧。骨咄录迅速将势力向漠北强行扩张。

但还是不够,又派了阿史德元珍在黑沙建立南牙。唐朝此时的政策是等关中旱情缓过后,再准备议兵的。反正突厥人暴动的规模远不及从前,又深在大漠深处,因此打算从长计议的。

然而突厥人重新返回了黑沙,正驻兵在单于都护府的张虔勖忍无可忍,主动率兵出击。两军交战,但结果证明了张虔勖至少现在仅是一名勇将,还不是名帅,更不象他与程务挺所说的那样,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博是他们两人所逼击败的。

黑沙一战,唐朝军队大败,死伤无数。都不好意思禀报了,只是含糊地将经过写了一封奏折,又夸大了突厥的兵力,呈到泰山。但骨咄录并没有满足,他是阿史德温博的属下,也禀程了温博的一些想法。铁勒人让突厥人打怕了,突厥人让唐人打怕了,可这时候那个讨厌的皇帝去了西域,裴行俭病重,正是进攻唐朝的好时机。

他要用一次次胜利树立突厥战士的信心。

更大的进攻规模已在大漠酝酿。接到了张虔勖的奏折后,李治苦想冥想,就想到了一个人,于是下诏将薛仁贵召回。这份诏书本义是好的,也用对了人。可是薛仁贵一走,松州又留下了一个大大的空档。发生了这么多事,黑齿常之与李威写的疏折,李治都没有看的心思。但还不够,李威强行解散咽面部,终于导致了西突厥暴发了第二场战争。(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小说阅读(readnovel。)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