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冒顿在听说山顶有秦军城寨时就感到不妙了:
秦军在山顶建有城寨? 就意味着秦军是有备而来? 而且至少来了好几天? 却直到此时才动手。
若是如此? 秦军就不会是想逃走,而很有可能是要固守。
于是冒顿就明白秦军为什么攻击的是火药作坊而不是矿洞。
这并不难猜。
如果秦军只是派一支小分队过来偷袭完了就撤离,那应该选择炸毁矿洞? 只有这样才能让匈奴更长时间无法制作火药。
但若秦军想长期驻守……那矿洞随时都在其攻击范围之下,何必要急于一时?所以当然就是攻击火药作坊。
冒顿不明白的是,秦军孤军越过阴山且兵力不多,凭什么能在此处长期驻守?
当他在亲卫的簇拥下赶到山顶时就明白了。
秦军占据了最高峰并在险要处筑起了城寨,而山面路陡,匈奴就算人多也无法一拥而上,一批只能几百人往上攻。
在这情况下,可以说只要秦军还有箭矢还有补给,匈奴就拿他们毫无办法。
冒顿当下就命令部队停止进攻。
通常碰到这情形,“围而不攻”就是最好的对策。
但冒顿往四周观察了下地形后马上就意识到这根本围不住……
秦军的补给线在后方,是以绳索、绳梯建立在峭壁之上的。
除非匈奴能绕到这峭壁上去切断其补给线。
但这又谈何容易。
沿着山体峭壁爬过去?
亦或是像秦军一样依靠绳索?
那只会成为秦军强弩的靶子。
另一个办法,就是在秦军与矿洞之间建一道新防线阻止秦军前去破坏。
但想了想,冒顿就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这不会有什么意义。
因为就像冒顿之前分析的那样,匈奴的优势不在于固守而在于机动。
若是要以大军构筑防线保护矿洞安全,那不就成了固守了吗?
那派多少人合适呢?
三千?
五千?
甚至更多?
那岂不是给了秦军一个确定的攻击目标?
若秦军由狼口突破包抄至此,岂不是上下两面夹攻这五千人?
到时冒顿是救还是不救?
救,就变成主力面对面决战。
不救,就必定是矿洞和兵力两失!
所以,匈奴长于机动有其好处,秦军擅长攻守也有其优点。
敌我作战,重要的是看将领能否把握住自己的优点并以已之长攻彼之短。
沈兵做的其实就是牢牢的把握住秦军长于攻守的特点,让冒顿进退两难。